商鞅变法,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改革之一,彻底改变了秦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体系。变法中的一项关键措施就是废除了秦国旧有的爵位制度,确立了新的按军功评定的爵位体系。根据这项新制度,爵位分为二十等,士兵和将领的军功越大,所获得的爵位也越高。正是基于这一制度,秦国崛起了许多出色的将领,其中就有名震六国的白起。
白起的名字响彻战国,然而他所获得的爵位——大良造,仅仅是第十六等。白起,作为一位屡次战功赫赫的将军,他的军功几乎无人能敌。但令人不解的是,几乎同一时期,秦始皇时期的嫪毐,竟凭借无任何军功的背景,获得了比白起高得多的彻侯爵位。为什么这两位地位截然不同的人会在同一时代出现,而白起居然不如一个奸佞之徒呢?
展开剩余82%对于秦国的爵位,战国时期的士兵们都知道,要想晋升,不仅要依靠勇敢的战斗,还要在每一场战斗中保持巨大的战果。为了激励士气,商鞅变法规定,士兵杀敌一人便有一军功,官职也随之提高。经过层层晋升,有时甚至可以通过单场战斗实现阶级跨越。如此一来,秦国的军队因为这一制度,士气空前高涨。而对于将领来说,晋升标准就更加严格:除了要获得胜利,还需要保证阵亡的士兵人数少于敌军阵亡的数字,才能获得相应的军功和爵位。
白起在伊阙之战中的表现,几乎为他未来的军功奠定了基础。那时的他还只是秦国军队中的一位左更(相当于部将),而伊阙之战的胜利,使他迅速从十二等的左更升至十六等的大良造。那场战争中,白起率领不足敌军一半的兵力,凭借出色的战术策略,先小胜再大胜,最终全歼韩魏联军二十四万,成功占领五座城池,为秦国扩张领土,赢得了巨大的胜利。
此后的鄢郢之战,白起再次证明了自己的战略眼光,彻底击溃楚军,并攻占了楚国重镇郢都。在这场战争胜利后,秦昭襄王特地封白起为“武安君”,这一称号象征着他不仅能安邦定国,也能在关键时刻稳定国家局势。
然而,白起真正成名的还是长平之战。在这场史诗级的战斗中,秦军仅仅损失了一半兵力,便彻底歼灭了赵军四十五万大军,长平之战的胜利更是让白起名声大振,被后世称为“杀神”。这一战,也让赵国从此失去了恢复的机会,深刻影响了战国局势。
尽管如此,白起的爵位始终止步于大良造。他的爵位虽然名列前茅,但依然没有达到最高等级的彻侯。其实,在秦国的二十等爵位中,只有少数高级爵位参与朝政,而这些高级爵位的持有者,因公务繁忙,往往无法再亲自上战场。白起虽然是秦军的超级将领,但他依然需要亲临战场,因此,晋升至更高爵位的可能性微乎其微。最终,秦王为了表彰他的战功,才以“武安君”这一荣誉进行补充,既体现了他的非凡战绩,又避免了他离开战场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嫪毐,他虽然没有任何军功,却凭借赵太后的宠爱,获得了比白起更高的爵位——彻侯。嫪毐的身世并不显赫,他只是一个假太监,靠着赵太后的庇护和私通关系逐渐攀升。嬴政继位后,赵姬出于个人原因与嫪毐私通,甚至为他封了长信侯。嫪毐在赵太后的庇护下,不仅获得了爵位,还生了两个孩子。但他深知自己身份的秘密,开始野心勃勃,计划篡位,企图让赵姬的孩子登上王位。
然而,嬴政虽然年幼,但早有心计。他敏锐察觉到宫中动荡,并迅速反击,镇压了嫪毐的叛乱,最终将嫪毐处死。赵太后也因为宠爱嫪毐而受到了极大的政治压力,尽管她曾为嫪毐谋取了极高的爵位,但嫪毐的无功获封无疑暴露了太多的私心和权谋。
嫪毐的爵位最终没有什么实质性意义,除了短期内的权力和赵太后的宠爱外,他并没有真正参与国家治理,也没有为国家做出任何实质性贡献。而在这场权力游戏中,嫪毐的失败也充分证明了无论爵位再高,若没有真正的能力和贡献,终究无法维系权力。
白起与嫪毐的爵位差异,不仅仅是两人个人能力的对比,也反映了秦国内部权力运作的复杂性。白起作为一位不朽的战神,其荣誉和功绩无人能敌,但他却只能屈居于十六等的“大良造”,无法达到更高的爵位。这一方面是因为制度的局限,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无法脱离战场,而秦国在设定爵位时,确立了军人和政务官员之间的明确分界。
嫪毐的崛起与最终的失败,正是权力游戏中阴暗面的一种体现。他虽然借助赵太后的庇护得到了高爵位,但最终只能因其罪行被清除,证明了无论身份如何,权力终究无法永恒,背离国家大义的行为终将受到惩罚。
发布于:天津市美港通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